卧龍自然保護區救了一隻罕見“大鳥”
  長將近一米,體重十多斤,一天能吃掉一隻5斤左右的雞
  羽毛暗褐色,喙和爪子呈黃色
  背部傷口,是一個圓形的“肉洞”,直徑有2釐米左右,半釐米深,傷口顏色嫩紅,尚未結痂。腹部一條條抓痕,看起來是抓傷。
  專家判斷,它被其他大型猛禽所傷,或者和其他同類爭鬥時負傷。
  這是什麼鳥? 白尾海雕!
  歐洲最大的捕魚鷹,鷹科猛禽,如今在整個歐洲僅生活著近2500對
  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在我國較為罕見
  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成都商報實習記者
  李秀明
  記者昨日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卧龍自然保護區12月中旬救起一隻受傷的“大鳥”,經鑒定,此鳥是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白尾海雕。
  保護區工作人員對它進行細緻的救治和喂養。據成都商報記者瞭解,目前它恢復狀況良好,有望在一個月後被放生。
  巡查發現猛禽
  “它的叫聲就像小孩啼哭”
  12月11日,一個正常的工作日。這天早上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保護站蒿子坪保護點工作人員王記富等人一早起來,從保護點出發開展例行巡查。
  當他們走到臨近一條小河的地方時,遠遠地聽到幾聲怪異的叫聲,“聽起來就像小孩哭”,三江保護站的譚迎春站長回憶當天的狀況。
  巡查人員循著叫聲走到河邊,眼前出現了一隻他們並不熟悉的“大鳥”。這隻鳥體長將近一米,羽毛暗褐色,喙和爪子呈黃色,背部和腹部羽毛凌亂。當時它全身濕透,精神萎靡。
  巡查人員接近,它也沒有飛起躲避,王記富等人判斷這隻鳥應該是受傷了。巡查人員將其抱起檢查,在其背部和腹部均發現了傷口。
  “比較嚴重的是背部的傷口,是一個圓形的‘肉洞’,直徑有2釐米左右,半釐米深,傷口顏色嫩紅,尚未結痂。腹部的傷看起來是抓傷,有一條條的抓痕。”譚迎春向成都商報記者描述。
  鳥類專家判斷它是被其他大型猛禽所傷,也有可能是和其他同類爭鬥時負傷。王記富當即把“大鳥”帶回了保護點,當天下午將它轉送到了三江保護站。
  傷口恢復很好
  “它一天能吃掉一隻5斤的雞”
  為了防止傷口感染,三江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分兩天給大鳥喂食了兩粒青黴素,“灑在喂給它吃的肉裡面”。經過觀察,傷口並無發炎現象,工作人員停止了喂藥。
  起初,喂食它也不怎麼吃,只有當人都離開後,它才會大口吃肉。“它的食量好得很,一天能吃掉一隻5斤左右的雞,而它自身的體重也就十多斤。”譚迎春說。
  為了弄清這隻大鳥的“身份”,保護站查閱比對了圖譜資料,初步認定它是白尾海雕。繼而保護站又將照片傳給專家,專家的鑒定也認為是白尾海雕。
  據瞭解,白尾海雕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大型候鳥,在我國較為罕見。白尾海雕又稱白尾海鷲,是鷹科猛禽,體長約69釐米至91釐米,重約4公斤至6公斤,翼展可達2.4米,主要以魚為食,多棲息於江河、湖泊、島嶼及海岸地區。
  白尾海雕是歐洲最大的捕魚鷹。據統計,如今在整個歐洲僅生活著近2500對,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白尾海雕於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經過十幾天的精心喂養,據譚迎春介紹,這隻白尾海雕傷口愈合情況很好,“前兩天把它放到空曠的地方,已經能夠短距離飛翔。不出意外,這隻白尾海雕應該可以在一個月後康復,我們會在發現它的地方將它放歸自然。”
  據介紹,白尾海雕在卧龍自然保護區內尚屬首次發現。經走訪調查,初步推斷卧龍自然保護區西河、中河流域是白尾海雕冬季越冬的棲息地之一。
  而據保護區工作人員透露,他們23日又在西河流域發現了外觀極為類似的大鳥,“應該是它的同類,也是白尾海雕”。
  新聞鏈接
  法國絕跡多年
  還拍電影懷念
  2014年9月28日, 一隻白尾海雕在巴黎埃菲爾鐵塔頂端成功放飛,這一在法國消失已久的大型猛禽被野生動物保護者們帶回到公眾的視野。
  由於人類捕殺、工業污染等原因,白尾海雕從1959年起便絕跡於法國,目前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獵鷹訓練專家雅克-奧利維耶·特拉韋爾還和法國女導演米麗埃爾·巴拉共同創作了一部以白尾海雕為主角的影片《自由:一隻鷹的起飛》。這部半虛構半紀錄片式影片定於2015年春天上映。  (原標題:受傷猛禽哭得像孩子一樣 卧龍急救瀕危大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wmrclepfbe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